陆轶辰:用建筑演绎“在希望的田野上”
来源:畅言网archcy 2015-07-22
陆轶辰,清华大学副教授,纽约Link-Arc建筑师事务所主持建筑师
我们拿到米兰世博会中国馆项目后首先开始思考,中国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中国馆来迎接这次的世博会,如果说上海世博会是我们作为主人来接待各方来客,那么,米兰世博会就是我们在别人的土地上作为客人展示自己,所以,建筑所要表达的态度和观念非常重要。业主定的主题是“在希望的田野上”,我当时想到一个非常温暖的图像,有农田,有放牛娃,属于农耕社会的特别温暖的图像。我在纽约的事务所与一位希腊建筑师合作,请他定义“希望的田野”,他当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题目翻译成英文“the field of hope”,这是他定义的中国的“希望的田野”,可以是农业、大米,也可以是生物经济学、生物制药,还可以是中国的食品加工,甚至可以是中国的土地……但是我们发现,不管我们怎么定义中国馆,任何一个单独的概念都显得太单薄,无法完满表现这个国家深厚而丰富的底蕴,很难用一个词、一种材料或者一个切入点去定义,所以我觉得我们的中国馆需要有一种更好的破题方式。
最早的概念是把“希望的田野”变成两部分,首先,“希望”是一个上层建筑的概念,像“中国梦”这种概念,“田野”代表了中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代表了中国历史最基本的元素,而人则穿行在希望和田野之间。第二,我们想做一个和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相区别的设计,所以在设计之前先做了排除法,看有什么样式我们不能做。用拓扑的概念偏重“场域”的设计,我们有四种可能性设计,一是物体补存场域,二是场域对物体,三是以物体为场域,四是场域及物体,听起来像绕口令,但西方做建筑设计时经常玩这种策略和手段。我们认为米兰中国馆不是另一个物体,而是一个关于场域的设计。我们考虑拿城市和农村的天际线做一个拓扑,看会产生什么样的形态,就将北京CBD的天际线和自然界中山和云的形态拓扑在一起,从而得到了最基本的建筑形态,沿着南北线连续纵剖的时候就会产生由山向城市的渐变。当然这是非常初始的概念,这种概念我们自己也觉得非常有意思,而且从来没有出现过,但由此而带来的结构以及表皮的参数化设计才是难点。
沿着建筑的北侧,我们可以看到城市分界线的形态,南侧是群山的效果,大家在媒体上经?;峥吹秸庹判Ч迹抵鞣浅O不?,但对我们来说它只是设计的结果,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一直强调建筑只是建筑,没办法承担太多的概念。
整个建筑分成四个部分,首先是外面的景观,其次是屋顶的流线,二层有一个迎宾台,再往上是木结构及遮阳板的表皮。整个景观是缓慢下沉式的,人在入口处可以看到景观,随着场地慢慢下沉之后,人就成了景观的一部分;到了室内,景观就成了室内的展墙,上到二层后回望,会看到整个麦田的效果。在二层,我们将餐饮区的幕墙拿掉,让人们坐在室外,从而让室外与室内形成很好的沟通效果。当然这其中也有造价的原因,相比于万科馆和上海企业馆,万科馆是中国馆面积的五分之一,造价却是中国馆的三倍,企业馆的面积是中国馆的一半,但造价也比中国馆多出三分之一,这也与当前国内的政治气候有关,所以中国馆的设计过程始终坚持用最朴素最平凡的材料,我们并不觉得用很多的钱就能造出一个很好的中国馆。
在介绍中国馆的结构设计之前,首先要介绍一下我们整个团队的情况。整个中国馆的设计是由我代表的清华设计团队主创,但建构是由纽约的一家很优秀的公司承担,幕墙是由意大利公司承担,而参数化设计则是我以前的同事帮忙,所以我们本身是一个非常国际化的团队。一开始我们想用现代的结构钢木的体系,既能同时体现中国建筑的形式,又能最大程度让室内空间不落下柱子,挑战结构的难度。从模型上可以看到,我们选用的都是非常纤细的材料。
由于限高的原因,整个建筑只能是慢慢地往下,非常接近地面,而从东面延伸出一座桥,产生一种中国武侠小说里飞檐走壁的效果。最开始我们考虑使用LVL,这种材料在德国和瑞士非常常用,我们到了意大利之后发现当地没有LVL的做法,而当地的胶条木非常有创意。对我们来说,胶条木的效果更好,每一块木条都会顺着纹理走,尽管在施工上有很多的要求。由于地形的原因,由北向南每一根梁的形式都不一样,施工起来会非常困难,最后不得不妥协,将每一根木梁由最初的450mm变成550mm,使木梁和钢筋的节点有更多的接触面,以保证在半年的时间内可以把这栋建筑盖出来。
我们在设计之初就对结构和材料进行了考虑,结构工程师建议我们在木梁之外再加一些由南至北的钢梁,另外用5个桁架将整个建筑的结构像扁担一样挑起来。为了实现中国馆屋面轻盈和大跨度的内部展览要求,我们采用了以胶合木为主材的结构体系,屋面从下而上包括:钢木、胶合木组成的结构屋面,位于结构屋面上的PVC防水层体系,结构梁上穿透防水层衔接遮阳竹板的支撑体系,以及参数化设计的竹板遮阳体系。这种“三明治”开放性建构体系,即使在世界范围也是创新的。
处于中国馆屋面最上层的,是由竹条拼接的板材所组成的遮阳表皮系统,这是以参数化“写”出来的屋面,完全不同于传统的通过审美判断“设计”出来的形式。竹板编织的肌理顺着竹板的角度在屋面上“流动”,光线透过竹板表皮漫射进室内空间,在PVC表皮上布下斑驳的投影,随着季节和时间的变换而变化,这个造化自然的空间,就是最最中国的空间。从外面看,这是一个天衣无缝的木结构体系,这种结构设计就像宜家的家具,工人们可以在现场直接用螺丝拧上,将来也可以直接拧下螺丝进行拆除。现在大概有3-5个开发商希望把这个建筑搬回中国。
在跟意大利总包进行沟通的时候发现当地的这些总包对自己的产品非常熟悉、认可,并不断进行新产品开发。其实意大利当地没有总包分包的概念,他们都是建筑师,都非常专业,与国内的建筑师不同的一点是他们更偏重技术,所以在与这些总包进行沟通的时候可以有很多技术上的交流,令人非常愉悦。
整栋建筑中最难的不是结构部分而是屋面竹板部分,因为整个建筑需要用到1800多块竹板,每块竹板都是3m*2m的大小,需要有很多支撑点穿过木梁和防水层,会对防水层造成破坏。据我们了解,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在遮阳竹板下用防水层的建筑。我们力争做出一个和以往不太一样的中国馆。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