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丹:国际化需要不断吸收各国文化的精髓去充实
来源:畅言网archcy 2015-07-31
6月17日下午“中国设计国际化思维”2015室内设计分会系列沙龙在北京建筑大学ADA画廊顺利举行,本次沙龙由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CIID)主办,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环艺院承办,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副理事长、教育委员会主任、米兰世博会中国馆设计总负责人苏丹教授作为特别来宾做客本次沙龙。以下是畅言网整理的内容--
苏丹
苏丹:2015米兰世博会中的中国馆为什么在国内外评价都非常不错呢?我认为这是因为有一个大的语境。大家可能没有注意,这几年一些国际一流院校的课程训练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开始越来越侧重于建造。过去我们说的空间美学、历史、语言学的东西很多,从这十年左右开始慢慢发生了变化。
2008年的时候,我去洛桑理工建筑学院,为他们威尼斯双年展的作品做评审,我发现这个学院里面有一门课程非常好,我想把它引进到清华美院,在引进的过程中,我发现中西方的理解是存在差异性的。我认为今天这个世界还是以西方为主导,尽管日本也很强大,但是他也是基本按照西方指引的方向在发展,我认为这是神学和哲学的基础来决定的。
2010年的时候,我去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在这届双年展上王澍的作品让我印象深刻。我觉得他是真正进入语境的设计师,现在建筑美学发展还是要追溯到技术本体,他认为这是这个体系里面最根本的东西。
在文化腐朽的语言里,大家折腾了这么几十年,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再到结构主义,人们突然意识到建造是一种有力量、有野蛮性的一种东西。
这些年,我看到大家在努力尝试技术上有所突破,世博中国馆我认为它不是空间美学的问题,其实世博中国馆在国际上的评价比在国内还好,当然各个层面的东西也存在不太均衡的情况,我们也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
最近有媒体采访我的时候,我一直强调世博中国馆的造价是阿联酋馆造价的1/15,是德国馆造价的1/4-1/6,而且同样都是在欧洲建造的,不像我们以前场馆都是在国内建造,因为国内劳动力和材料成本很低,可以取得平衡,而到现在这是非常难的事,所以中国馆只能完成最根本的部分,也就是结构部分。从今天在我们的意识里,发现真正在建筑体系里最让人激动、最有力量还是那基础的部分。
今年三月份,我到都灵参加了一个讲座,回来的路上看到了一个大的结构体,是建筑大师奈尔维建造的都灵劳动宫,都灵城市现在还是很骄傲,因为他们拥有建造力。我认为我们还没有逃离现在社会的情况下,对技术本身还是有一种丢不掉的崇尚情结,世博中国馆建筑是抓住这个,大胆尝试钢木结构。这个体系出来后,实际是挑战用一种新的结构体系,来创造一个新的空间。它的设计方法完全是全新的,而且建完后,在现场的实际感受是不一样的。过去我们接受的美学相对还是一个二维体系和三维体系,今天这种结构的韵律感不再是过去那样简单的重复,它在重复过程中还有方向的变化,这种变化在现场的感觉是非常奇特的,我认为这点应该引起重视。
中国馆室内设计尽管还是一个草本的状态,但还是有深入根本的东西值得引起重视,这两年,国外的设计作品包括米兰的家具设计周,都已经没有让人激动的东西了,基本的话题都在重复,只是变换了花样,基本换汤不换药。我们参加世博会是想从专业角度引起行业内的重视,西方的评论会从两个角度,一个是从技术本身,还有一个是从你的态度,也就是说你要表达一个国家的文化和国家的形象,用国际化的语言去谈,我认为国际化的语言是需要探讨的,国际化虽然很重要,但是国际化并不是模仿,我也不认为现在流行的国际化就是一个最完整的状态,而现在的国际化还需要不断吸收各国文化的精髓去充实。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