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升级中

关闭
2023建筑行业十大评选

超万名行业内专业人士实名投票

秉持客观原则的非商业化评选

上海 海创中心一期 / FTA Group

“新城”有“新核” 总部的生长公式

在长三角一体化与长江经济带的浪潮之下,

城市和产业正在经历新一轮重构。

嘉定远香湖畔,海螺创业的全新嘉定总部,海创中心,

作为嘉定新城“十四五”重点项目,

将以“五中心、一平台”的功能体系系统布局,

打造一座面向未来的协同创新引擎。

作为“总部园区”,它回答了一个关乎未来的问题:

总部,为什么不能是一座产业与城市共生的“超级园区”?

嘉定新城,有“新核”。

这里既有远香湖的自然生态,也有大剧院、图书馆、医院、学校等公共服务的体系化配套。

它既像一块江南水乡的肌理,又像一条科创走廊的节点,天然具备承载未来总部的条件。

对于一家不断拓展、面向国际化的企业而言,选址不仅仅意味着区位,更是一种战略选择:

汇聚顶尖人才和科研力量;

作为绿色低碳和新兴产业的集聚高地;

拥有开放的金融环境和全球合作的窗口。

企业走在“对的路上”,

也在寻找合适的“生长土壤”。

在决定把总部放在哪里之前,比“建一栋楼”更重要的,是想清楚:

企业要怎样和城市呼吸同频?

产业能否在片区里形成新的联动?

空间,又能否成为战略的语言?

总部不是静态的资产,而是生长的场。

答案,往往藏在城市的肌理里,

常常就在企业的节奏中。

让总部“嵌入”城市园区的生态协同公式

远香湖畔,新的总部不再是一块被围合的土地,而是一张向城市铺开的网。

它与生态相呼应,与剧院、图书馆、学校等公共体系共呼吸。

园区的边界变得模糊,却让连接更清晰——

总部园区从来不是孤立的存在。

在“协同”成为时代主旋律的今天,设计总部,必须嵌入嘉定新城的产城融合逻辑中去思考。

FTA集团关注的不只是建筑的美学与功能,更在意它与城市之间的关系:

如何与远香湖的生态对话?

如何与教育、文化、医疗等公共系统形成互补?

如何在片区内,生长出一个开放的社群生态?

总部园区的价值,不在于“围合”,而在于“打开”。

当它成为区域的开放节点,才能吸引更多资源的汇聚与共振。

对于一家以节能环保、新型建材和港口物流为核心产业的大型企业集团——海螺创业,其将海创中心落子于此,并非偶然。

这是一场从“区域企业”到“产业生态运营商”的跃迁。

总部园区,在这里被赋予了全新的定义:

既做空间升级,也做企业战略延展。

FTA集团,翻译产城的“镶嵌”路径:

我们懂产业逻辑:从绿色低碳到循环经济,从新能源到新材料,我们理解这些战略目标如何需要新的空间承载;

我们懂城市逻辑:从园区到片区,从片区到城市,我们知道总部不只是建筑,而是城市更新的一部分;

我们懂企业逻辑:总部是品牌的外化,是团队的能量场,也是资本与合作伙伴的信任接口。

二十余年来,FTA集团始终关注“一体化”,打造“创新区”。

总部的故事,不只是企业的故事。

当它融入城市的肌理,也在重新定义一种新的生长方式。

城市滋养企业,企业反哺城市。

空间因协同而鲜活,城市因连接而有温度。

当企业、产业与城市形成共振,总部的意义,才真正被完整表达。

总部,从一栋楼 到一张系统的“网”

当企业发展进入系统化阶段,

总部空间,也必须具备系统性。

对于海螺创业这样的体量而言,一栋办公楼,已经无法承载战略的多样与延展。

这里,被设想为一座“超级总部园”,

不是一个单体建筑,也是一个生态系统的“翻译器”:

它既是研发实验室,也是展示舞台;

既是办公中心,也是社交场景;

既服务企业自身,也向上下游、城市片区开放。

空间在这里不再割裂,而是被组织成一个完整的“总部社区闭环”,

一种能让研发、品牌、社群与城市协同生长的系统。

/01 一座“启航”的总部/

这里,是企业与城市对话的“第一现场”。

总部大楼位于园区南侧,

南向连接城市主干道,北向环抱湿地景观。

设计以“海螺山”的形态为灵感,叠合层次与功能,

在建筑语言中融入“扬帆起航”的意象,赋予企业昂扬的姿态。

空间在这里,成为品牌的一部分。

实现“形、意、神”三重统一,要符合行业特征,又具备品牌识别度。

面向城市界面,恢弘挑檐、裸眼3D屏,构成海创中心的视觉地标;

建筑语言成为文化表达。

每一处细节,都是品牌的隐性叙事:

立面简洁而有层次,强调“毫米级打磨”;

既形成干净的城市界面,也让行人感受到细节的温度。

材料选用海螺自主研发的纤维水泥板,

既呼应节能环保理念,又展示企业创新成果。

立面上亮眼,精神上具象企业的信念:

“为人类创造未来的生活空间。

/02 四重生态空间:让建筑有生命/

传统的产业园区往往停留在“平面化布局”的孤立表达,

在这里,空间被赋予了纵深和叙事。

作为环保产业的代表,生态成为设计的首要考量。

在这里,我们自上而下构建出“四重生态层”:

· 云端研发层:科研团队俯瞰全景,思考未来。

· 山林创新层:绿植环绕的层级空间,让人与自然共生。

· 草甸活力层:开放草坪成为年轻团队交流与休憩的场所。

· 谷地连接层:下沉庭院串联商业、社交与生态,让每一次相遇都成为新的连接节点。

三个地块形成呼应的生态圈层  ©FTA集团

这样的设计,不是装饰,而是逻辑。

它回应企业成长的节奏:

科研需要灵感,团队需要能量,

品牌需要展示,投资需要舞台。

/03 柔性空间:让总部可以“进化”/

在产业转型与科技迭代如此迅速的时代,

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完全预测未来十年的业务形态。

因此,总部空间不该是“固定资产”,

而应是一种“可进化的系统”。

在海创中心,每个空间都被赋予灵活性:

办公区可以变为实验室,

展示区可以转化为社交平台,

商业区既服务员工,也链接产业社群。

这就是FTA Group长期积累的“柔性空间”逻辑:

让建筑随企业战略一起呼吸,

让总部成为一个可持续进化的容器。

/04 “超级环”:让生态真正循环/

在海创中心北侧,

研发办公楼与产业配套共同形成“研发—孵化—运营”的一站式生态。

设计特别引入“超级智慧环”,

通过空中连廊,

将研发中心、人才中心、孵化中心和国际平台有机串联。

这种“以产业服务为核心”的布局,

让总部园区不仅满足多样化办公需求,

更形成高效联动、可持续生长的创新生态。

总部,不再局限于企业自身,

而是集聚产业,

成为企业与城市之间的系统接口。

总部=生态 价值>建筑

总部园区的意义,从来都不止是提供一个办公场所。

它更像是一台推动系统运转的引擎。

既是产业创新的加速器,

也是企业文化的承载体,

更是城市片区的能量节点。

一场关于“企业与城市共生”的长期实践:

海创中心落在嘉定远香湖畔,

做企业战略升级,

以生态逻辑重构意义。

这座创新的“总部花园”,

像一颗嵌入城市肌理的种子,

在时间里慢慢生长。

枝叶向外,与远香湖的生态呼应,

根系向内,支撑企业全球化的步伐。

成为生态的一部分——

成为未来生长的起点——

总部的价值,从未被限定。

项目名称:海创中心一期

项目地点:上海嘉定

设计单位:孚提埃(上海)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 FTA Group GmbH)

合作单位:中船第九设计研究院工程有限公司 上海建工七建集团有限公司 魏玛设计(景观)

项目图片:©FTA集团 ©IAM岸木摄影 ©魏玛设计(景观)

用地面积:2.5万㎡

建筑面积:12.0万㎡

建成时间:建成  

本站申明:网友阅读本站内容,视为认同本站协议,协议详情请点击查看
标签: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